做回自己 我是谢宇恒!

做回自己 我是谢宇恒!

31 July 2015

从现代一带一路看——古代马中文化交流

    
    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海上之路的系列活动。所谓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路”)两者之间的合称。

一带一路,是属于一个跨国际的活动。它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国與东南亚、中东、北非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合作,把世界连成了一个经济网络。“一带一路”的建设,秉承着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强调互惠互利。在这一带一路的系列活动中,除了经济因素,也包含了政治目的在内。一带一路的提出,与中国的崛起有着间接的关系。古代的中国,也是靠着国势强盛、经济雄厚的基础,才吸引了许多的东南亚古国向它进贡,所以两者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建立了友好关系,有着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存在。

这海上贸易之路,是各个文明彼此之间,跨出自身的国界、跨出自身的文化边界、跨出种族、跨出宗教,在频繁的交涉过程中,共塑而成的。而在古代马中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丝余光,那就是中国人在航海事业中一开始并不是主角。总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事业的一大盛事,但我们更需注意的是郑和船队中的“伊斯兰色彩”。郑和远航船队的成员,是结合了各方精英、具有跨文化元素、擅长跨文化管理的团队。郑和这支团队中,不仅有崇奉妈祖、信仰佛教的航海精英,也有熟悉伊斯兰世界的翻译人才。郑和七次下西洋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那是因为它充分利用了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长期经济文化交通的基础。郑和七次下西洋中所到访的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有一半以上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郑和及其使团中既有的信奉伊斯兰教,又懂得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对当地的文化亦相当了解。所以他们凭借宗教方面的共同信仰,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和误会、加强交流等。郑和下西洋,不止宣扬中华文化而已,他在出使西洋的过程中,在东南亚兴建清真寺,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也对当地人民传播伊斯兰教。15世纪时,满剌加(即马六甲王朝)的国君改宗,盼依伊斯兰教,促使了满剌加以及明朝的建交。可以说,郑和船队带有的浓厚伊斯兰色彩,强化了与满剌加的合作关系,并从而间接的助长了满剌加这个新兴港市国家的地位。由此可见,马中关系的建立,与郑和船队的“伊斯兰色彩”有着直接的关系。

纵使郑和下西洋的伊斯兰色彩浓厚,但他的海洋管理却是“跨文化”的。他的船队有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成员。1409年,郑和以特使身份,代表明朝皇帝正式为满剌加拜里米苏剌进行封王仪式。此外,郑和也在同一年在斯里兰卡赠送了一面镌刻着布施恭褐三大宗教的“三语文碑”。这块碑文的正面刻有汉文、淡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此“三语文碑”的意义,体现了郑和“跨文化”包容的胸襟;石碑上用了三种语文,凸显了郑和使团尊重不同宗教的气度。郑和既尊重多元也包容异质文化。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顺利,这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文化因素。郑和延续了“和而不同”的跨文化管理来经营海上丝路。但假如他没有这种跨文化的胸襟和视野,那么也许历史上就不会有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个伟大壮举。

在明朝建立初期,由于倭寇问题,导致明太祖颁海禁令,禁止沿海商民私自出海。到明成祖即位时,一改明太祖对外的闭锁政策,转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海外政策。明成祖虽延续太祖之制,执行海禁和朝贡贸易政策,但却大张旗鼓的派遣使者诏谕四方,以扩大明朝朝贡体制,所以才有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壮举。所谓的朝贡体制,指的是中国与海外诸国之间,以册封及朝贡形式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中国这时以天朝自居,它自认为自己的国力强盛,要向外发展,显现国威。所以它要别的小国来朝贡它,称它为老大。维系朝贡体制的支柱,即是中国的。但如果没有强盛的国势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欲示和平友好的郑和下西洋壮举,不会成功。大国与小国两者之间有着互惠互利的关系,有着政治与经济的利益存在。宗主国的政治义务,是要以强盛的国势,有能力去保护弱小的朝贡藩属国。在经济的利诱上,朝贡贸易所带来的商机,是宗主国极为需要的,亦是朝贡体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秩序是以朝贡体制来维持的。当时候有许多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满剌加都曾向中国积极朝贡。满剌加主动献殷勤,满剌加前三任国君,都曾率领庞大使团来朝贡,显示了满剌加的友好殷勤态度,赢得了明朝极大好感。满剌加与中国之间存有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时候郑和下西洋要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港口作为外府、同盟,以确保通往印度洋航道的流畅。而满剌加对明朝中国之尊奉和朝贡,表现出罕见的诚敬,足以赢得明朝的信赖,正好这时候的满剌加正不断受到兵力更强的暹罗骚扰,它急需借助明朝的政治庇护,两国一拍即合,成就了百年来马中之间良好的关系。

安老师在《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曾說過:对待历史,要有一份尊重和温情。要了解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命力所在,必须具备更开阔的胸襟,深远的眼界,从各方面,探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不管是古代马中文化的交流,还是今天现代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之间贸易关系,都秉持着这种互惠互利、跨文化的原则。而这些互惠互利、和而不同、拥有跨文化胸襟的精神,正是古代马中文化交流的特色。这些精神也孕育出了21世纪海上的和平之路
           
.................................................................................


参考书目
1)安焕然 <专题演讲:跨文化与区域海洋史的窥探——郑和的跨文化管理、琉球与华人、明            郑的『海洋』>。

2)安焕然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新山:南方学院出版社,2010年。


17 July 2015

《柔佛古廟游神—新山華人百年情意結》

作為見證華族先人在此落地生根的柔佛古廟,源遠流長,香火旺盛,一年一度的游神慶典,歷史悠久,百多年來,更被譽為本地區最具地方色彩的廟會活動。

——題記

“興啊!發啊!”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十至廿二日都能聽到這耳熟能詳的聲音,那是新山一年一度的“盛事”——游神。柔佛古廟游神既是華人傳統民俗的傳揚,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風格每年的今天,世界各地的人都會聚集在柔佛古廟,一起來參與這年度盛事。

一般人都認為,游神是每年一度的酬答神恩,非辦不可,否則便會不平安。敬神拜神,是新山華人生活中自自然然的一部分,幾乎沒有一個新山華人在生命過程中與游神沒關係。可見游神在新山華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分不開了。

柔佛古廟游神活動,風雨不改的進行了百年之久。對新山人而言,它不再只是廟會活動,而是裝載新山人滿滿回憶、情感和故事的一本書,更是封印著新山人思鄉想家的一道平安符。百年前,新山各幫團結一心,造就了柔佛古廟游神;百年後,柔佛古廟游神的精神,牽引了新山人,無論再忙也要回家過年,一家團聚。

柔佛古廟游神可說是人與神一年一度的“嘉年華”。人與神的情愫,百年來更加精彩。在柔佛古廟壬辰年眾神出遊時,《中國報》曾在人群之中,收集了許多令人動容的古廟小故事。

住在士古來皇后花園的阿嫲鄧鳳枝,今年已經85歲了。每一年她都風雨不改的,到柔佛古廟行宮去參拜五尊神明。從年輕時騎腳踏車到現在孤身搭巴士前往,阿嫲那種虔誠的態度不禁讓人動容。鄧阿嫲說,她以前住在柔佛笨珍,因為路途太遙遠不能前來參拜神明,但自搬到皇后花園後,這已經是她第46年前往行宮。她說:“就算下雨打雷也無法阻止我前來的決心,只為向大老爺祈求,保家人平安。”鄧阿嫲一個人來,一個人走,也許在眾萬善信中只是渺小的一個人,但她對神明尊敬的態度及對家人的無私奉獻,是多莫偉大。阿嫲的精神,值得我們這些後輩學習。

柔佛古廟內一共供奉著五尊神明,即玄天上帝、洪仙大帝、華光大帝、感天大帝以及趙大元帥,由不同籍貫的華人同時供奉五尊神明,是柔佛古廟的一大特色。每逢游神前夕,穿著各種顏色T恤的人們,各司其職。T恤後印了各幫的名字,大家的身份一目了然。這樣的一個局面反映了新山華人“五幫共和”的團結精神。據說,早年各幫人士之間在過去一年裡,縱使有任何誤會或間隙,往往在這三天的聚會裡,一笑泯之

對於眾神出遊隊伍的次序安排,一向來有傳統可遵循。領先隊伍是瓊州會館的趙大元帥,次為廣肇會館的華光大帝,再次為客家公會的感天大帝,福建會館的洪仙大帝緊隨其後,潮州會館的玄天上帝,則走在最後。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安排呢?民間有兩種說法:第一,趙大元帥及華光大帝是武將,故負起這開路先鋒的職責,玄天大帝是大老爺,理所當然走在最後,即一般百姓的說法,這位神明“最大”。第二,反映各邦的勢力,戰前的新山一向有“小汕頭”之稱,潮州人對新山的影響最大,故潮州人的玄天上帝殿後。

曾聽老一輩的人說,1890年代每逢農曆正月20日,柔佛古廟游神期間,全柔佛各港的港主,都會派出“龍船”一艘,“燈籠”一對,到新山來參加盛會。港主參加游神,證明在港主制度盛行的時代,柔佛古廟已經有舉行游神的慶典,而且規模很大,很有影響力。游神是為了要祈求豐收、風調雨順。游神被安排在每年农历正月廿十至廿二日舉辦,可能與慶祝農曆新年有關。柔佛古廟游神慶典,原本是落在元宵節。但由於元宵節是家家戶戶慶祝的節日,給參加游神者帶來許多的不便。因此最後只好把慶典延後了五天。

古廟游神的規模與參與人數,不同年代各有不同。早年的游神,據說抬神者大都是僱傭的,並沒有像現在的年輕人自願抬神出街,並以抬神為榮。每年游神時,負責人為了僱用人抬神,往往都大傷腦筋。過去參與遊行者,以年長者居多,年輕人的參與度不夠。但這些年慢慢在改變,有很多的年輕人願意參與。近年來,游神慶典中注入了不少年輕化的新元素,吸引了許多的年輕人一起參與,一起呼喊,一同感受這游神熱鬧的氣氛。

柔佛古廟游神歷史悠久,已有百年歷史,然而游神到底從何年開始,卻無從考據。但這些都已經不重要,因為古廟游神早已深深的烙印在人們的心中,甚至可以說它已和新山華人心連心,分不開了。古廟游神不只是新山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國家的文化遺產,說游神是新山的“活文化”一點都不為過。作為馬來西亞官方認可的國家文化遺產,參與民眾的素養需要提升。柔佛古廟游神雖說是人神的“嘉年華”,即是狂歡的,也是莊嚴的;即是歡樂的,也是神聖的。游神過程中,注意周圍環境的整潔,不亂丟垃圾,這樣才符合眾神夜遊“淨土驅邪”的原意。

近些年來有許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游神、參與游神,這是一個良好的現象。身為年輕一代,我們有責任繼續把這游神的傳統文化,一代代的傳承下去。而在這樣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人創造了神,還是神創造了人,在新山,人和神百年來都分不開,無關信仰,無關文化,因為它已成為新山人“團圓”的大日子,是人與神一同狂歡的好日子。即使直到今天,我們也常會聽到不少新山人說:“過了二十二,才算過完年。”






---------------------------------------------------------------------------------------------------------

参考资料(文章整理自)

1)舒慶祥《走過歷史》,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頁239-249

2)吳華《新山今與昔》,新山:新山海南會館,2000年,頁101-102


3)張善淋《新山華人地方史探索》,新山:新山寬柔中學圖書館,2013年,頁46-50